山清水秀的乔梓乡长寿村
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乔梓乡长寿村,走在安静的不老泉水厂区,几乎听不见机器的轰鸣声,公司董事长林榜建一边走一边给记者算用工情况:“全公司总共有140人,本地人在100人左右,这当中有32名生产工人,护水队员达52人。”
“我们企业取用的水,均是来自海拔1000多米高山的纯天然地下山泉水。”林榜建解释,企业是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发展理念的受益者,深知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,自建不老泉水护水队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“共建共享”。
为了践行“两山论”,彭水县提出了打造生态产业发展区的发展目标,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加快构建以生态农业为基础,生态工业为支撑、生态旅游为纽带的生态产业体系。
不老泉水厂是当地生态工业的一个典型缩影。
“大王叫我来巡山呐。”见到48岁的不老泉水企业护水队员冉茂奎时,他上午10点才完成交接班。“我们每天两人一组,负责巡山护林保护水源,禁止村民乱砍乱伐破坏生态等。”冉茂奎说,彭水地形复杂,“看到屋,走得哭”,从厂区到取水点,最近一处有3.5公里左右,单程要一个多小时,最远的有约7公里,大家都是上一天休一天,“每月扣除社保金等,平均工资有3000元左右。”
在这里,水就是企业的生命。带记者参观,企业整个生产流程并不复杂,水从山上来,经过初始过滤,然后收集沉降,进入车间物理过滤,之后灌装,再经过巴氏灭菌后,最后进行包装配送,整个生产工艺均为物理生产过程,未作任何添加。“因为水质好,过滤后很少见到残留物,几乎不产生废水废渣。”说起这个,不老泉水公司总经理钟建平说话声音分贝都提高了几度。
“这是乡里招商引来的最大一只‘金凤凰’,因为企业生态环保,很受县乡两级政府重视。”随行的乔梓乡乡长豆东山,谈起企业给乡里带来的变化如数家珍,“这些年,很多外出务工村民陆续返乡,实现了家门口就业。”
长寿村三组的代晓融,以前在上海、浙江、江苏等地打工,家里留守的孩子一直是自己的一个心结,2014年进水厂后,做事认真负责的她,很快成了一名机手技术工。“当时最小的孩子才6岁多,正在上幼儿园。”代晓融说,回来后,在企业每月最低能拿2000多元,高的时候达到5000多元,上班和顾家两不误。
冉茂奎道,以前,村里的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去了,很多土地撂荒没有产生效益,企业来后,对土地进行了征用和流转。“仅这一项,2014年我家一次性就拿到4万多元的‘坨坨钱’。”腰包鼓了,冉茂奎的漂泊生涯也在这年结束,大企业都愿意来村子扎根,他回家创业的底气也足了,一鼓作气,把当年土地流转来的钱,全部用在了自家两层楼的装修上,开起了一家农家乐,“我们自己种菜、养猪等,自产自销,平均每年的营业额近10万元,不到一年就收回了投资。”说起这个,冉茂奎脸上乐开了花。
“你平时要上班,谁来打理农家乐?”
“我老婆噻。”冉茂奎道,“近年来,县乡两级每年都会组织返乡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,她去学了厨艺,炒得一手农家菜,平时邻居有个客人来,都会往这里带。”而他,一旦休息了,就回农家乐当跑堂。
“我们在长寿村周边,已流转了土地6000多亩,总计划流转土地超过1万亩。”钟建平道,企业2014年首次就一次性支付村民2400多万元。
“流转这么多土地干什么?”
要“钱”景,更要前景。钟建平解释,就是要向生态要效益,企业在每个取水点都设有保护区范围,水源口周边100米以内是一级保护区,1000米以内是二级保护区。“把保护区内的土地流转过来,主要用来保护水源,部分种植了厚朴和四季青,如果施肥,这些可提供中药材的树木,一棵树在5年可以成林,但我们都不会这么做,全部自然生长,成林时间至少需要10年。”钟建平说,“短时间看,企业利润会减少,但看长远,算大账,有了青山绿水,才能真正实现经济、生态、景观的三赢。”
吃水不忘挖井人。厂区门口,是一条宽敞的水泥路,一头延伸到村里进出的那条主干道,一头蜿蜒到山里。静谧的傍晚,走在路上,不时有车辆进出,沿途不少苗家风格的庭院坐落两旁,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尽收眼底。“企业发展好了,尽了不少社会责任,这条1.5公里的路就是他们自掏腰包修缮加宽的,惠及了沿途40余户人家。”豆东山举例说。
按照彭水县实施的《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》,不老泉水厂已经交纳了6500万元的水资源保护费。“取之于民,用之于民,这些钱由政府部门财政预算统筹安排,主要用于水资源的节约、保护和管理。”在林榜建眼里,“大河有水小河满”,只有整体生态环境好了,企业才有更良好的生存空间。
企业创造财富,政府创造环境。记者在乔梓乡走访获悉,为了永久保护水源,近年来,当地不断扩充护林员公益性岗位,并加强综合执法队建设,重点为生态产业“保驾护航”,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。“对于前来落户的企业,各相关部门领导要带头发扬‘服务员’‘店小二’精神,真诚对待每一个需求、搞好每一项服务,让企业‘愿意来,留得住’,真正找到成就感和归宿感。”彭水县委书记石强道。